部落格

  • [心得] 獵魔士 S1完食心得(有雷、文長)

    防雷二十行


    正文開始

    我應該算是遊戲黨&沒有很本格的原作黨
    原作進度 最後的願望 + 命運之劍 + 一點點精靈血

    首先幫還沒有看的原作黨補充一下
    S1的故事進度大概只有這兩本
    (不算 Ciri線 的話)

    還有以下角色或勢力譯名像是
    亞斯克爾 = 丹德里恩
    希里 = 希里亞 = 奇利拉(我覺得 Netflix 翻的很詭異)
    尼夫加爾德 = 尼迦弗德
    我都按照巫師三的譯名表示,比較順。

    角色優點

    找超人來演老傑,他那個聲音壓得很低。
    我覺得非常敬業,跟遊戲裡面的聲線相去不遠!

    亨利卡維爾完全演活了沒事不講話,
    看到椰奶五分鐘就能把一個禮拜的話講完的特性。

    唯一缺點:
    你這個傢伙聽到椰奶說想當媽媽的時候
    笑得太燦爛了:)

    希里的選角真的很會選
    完全跟遊戲不像,但是有一股特別的魅力!

    找來的女演員長得很有特色
    會讓我聯想到權力遊戲裡面的瑪格麗‧提利爾
    (Natalie Dormer)

    丹德里恩的選角也很棒
    完全演活前中後期都是搞笑雞掰人的傢伙
    不多說了

    想體驗怎麼被丹德里恩送下去的劇情
    現在 Steam冬特 趕快去買一份巫師的遊戲同捆

    角色缺點

    誰找黑人來演特莉絲的?到底在幹嘛啊!
    ◢▆▅▄▃ 崩╰(〒皿〒)╯潰 ▃▄▅▆◣

    不是我要酸!
    現在演員也要有一定的比例是黑人是不是?

    搞得好像開公司一定要僱用一定人數的身心障礙人士一樣
    嚴重影響我觀影體驗

    至於為什麼是70年代的黑人爆炸頭
    我已經不想吐槽了

    這角色完全廢掉,就這樣。

    還好她在本季戲份不多

    椰奶的部分

    我覺得這個女演員是很敬業
    還蠻多場裸戲跟聲嘶力竭的嘶吼戲
    文戲的嘴角抽動與反諷
    都演得不錯

    不過問題是:
    我印象椰奶沒有這麼瘦啊?
    我印象椰奶沒有這麼黑啊?

    我認為是導演選角上的大失誤,
    或許跟特莉絲選角的原因一樣?
    不是演員的問題

    森林精靈的部分

    全是黑人女性,我不懂…

    劇情方面

    我還蠻喜歡多條時間軸的表現手法

    我覺得這次的表現手法做得不錯,
    一方面兼顧大家的出身背景、一方面希里線又能推劇情。

    至於場景方面我覺得這次製作是不是很缺經費在趕進度啊?

    原作裡面老傑去揍羊角人那段其實有很多鋪陳
    像是去問村子裡面的少女占卜師、
    經過世界的盡頭是七彩的農田的畫面都沒有好好的表現出來。

    印象世界盡頭不是在荒漠

    同樣疑惑還有鎮尼那段跟布拉維坎的屠夫

    印象中市長家應該是在市區
    元素精靈逃跑的時候還毀掉半座城鎮

    布拉維坎那個巫師應該會帶老傑去天上花園,
    看一個黑箱子還是金蘋果?
    之類的劇情也都沒表現出來

    IDK 或許真的是經費不足

    不過細節表現得很好

    像是三隻烏鴉登場的時候那個村民偷馬鞍包的劇情

    或是希里拿了一隻手套給精靈戴
    在後續的劇情中手套的位置沒有變,也沒有多一隻手套。

    椰奶把矮人定住的時候
    在打鬥劇情中遠方的背景仍然有被定住的矮人

    琴特拉巫師的中年、老年妝與髮型差異

    之類的

    細節處理得很好

    不得不提的還有這部劇的槽點拿捏的很好

    無論是琴特拉驚奇的法則,
    當傑洛特說出經典臺詞:

    「我要你有但還不知道的東西」時
    公主馬上孕吐的反應 & 那一聲 Fuck

    抑或是

    最後終於跟希里相見歡
    然後希里一抬頭,不是問其他問題而是:

    「椰奶是誰?^_^」

    我真的笑到不行xDDDDD

    總結:

    第一季經費可能沒有很多,
    但是表現手法不錯的劇。

    對於第一次接觸這個作品的觀眾來說
    這種表現手法不是很友善就是了

    配樂風格就沒什麼記憶點
    巫師三的配樂好很多
    我覺得直接拿城鎮裡面的BGM來放可能都比較好
    (遊戲黨私心)

    順便提一下
    為什麼椰奶會在第七集還是第六集暴怒說
    原來我們的愛都不是真的

    那是因為她以為老傑最後願望許的是愛上他
    但根據原作黨推敲
    願望應該是把兩個人的命運綁在一起,
    這樣元素精靈就沒辦法殺椰奶了。

    當初看很久看不懂

    表現手法:4.5 / 5
    劇情:4 / 5
    角色選擇:1 .5 / 5
    配樂:3 / 5

    角色的 1.5 是給 老傑、希里跟部分的椰奶

    我現在唯一擔心的事情就是整部劇會被黑人毀掉

  • 何謂利用語義分割(semantic segmentation)分類三維點雲?

    前言:

     因為左岸的論文導讀只有一份,而且抄來抄去跟大學生做畢業專題一樣。
     所以我打算自己來幫自己讀的 paper 下註解。

    這篇文章要告訴你兩件事:


    一、語義分割在幹嘛、原理是什麼?


    二、語義分割怎麼用在分類點雲?

    我這篇不會講太多關於 NLP 實務上怎麼做、怎麼實現…

    只會概念式的讓你知道:語義分割與點雲的關係






    一、語義分割在幹嘛、原理是什麼?



     講語義分割就要稍微介紹一下 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就是把 自然語言(人類講的話:英文、中文、德文…)轉成機器可以用的東西,
     基本上這就是 NLP 在做的事情。

     口說無憑,舉個例子:

     假設"Costco"這個詞在電腦眼裡看起來是"0100" ;

     "IKEA"在電腦眼裡看起來是"1111"
     (BTW 這邊的字串代表向量)

     兩個差了 3  bits
     那麼這兩個詞在做 NLP 的時候就不會視為同義詞
     電腦不會跟你說:IKEA?我都念 Costco ლ(´ڡ`ლ)

     如果是"Ben"與"Benny"的話,因為"Ben"是"Benny"的縮寫,
     所以電腦做 NLP 的時候 這兩個詞的向量就會很接近

     簡單來語義分割的用途就是把句子裡面的詞一個一個切出來看向量,
     比較資料庫裏面的向量找出使用者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意思?
     通常語音辨識、輸入會大量用到這個功能

     NLP 裡面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講,這只是大概介紹要用到的功能。

    二、語義分割怎麼用在分類點雲?


     首先我要引用這張圖片:

     

    (ftrom https://arxiv.org/abs/1801.07829 , Yue WangYongbin SunZiwei LiuSanjay E.SarmaMichael M. BronsteinJustin M. Solomon

     我們可以看到機身的顏色不一樣(廢話)

     黃色代表與選取的紅點關係相近的點

     其實這是一張利用"語義分割"做"飛機部件分割"的訓練過程,
     你可以看見由左至右,原本我們找的 紅點 只跟物理距離相近的點有關;

     但是越訓練越往右走,你會發現與 紅點 有關的逐漸像是相同的部件而不是物理距離。
     最後飛機被分為:機翼、渦輪、機身…等各部件。

     在這裡的原始檔案可能是 .ply 或是 .off 都可以
     原理就是把頂點的 x,y,z 拿出來去做部件分割

     然後我們就會把被語義分割出來的各部件拿去做訓練,這樣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結果。
     (譬如說有些機掰的倒三角翼飛機就不是乖乖的長這樣,但我們可以辨識成飛機。)

     你會問為什麼飛機兩邊的翼明明絕對位置不一樣,還能訓練出來?

     因為其中利用到 NLP 的句子的語義分割,類似"Ben是我"、"我是Ben"
     為同義句,在數學中就是 幾何變換 geometric transformation)

     可以寫矩陣轉換過去,至於怎麼寫就那又是一門學問了
     先交給我們電信仔就行惹 ლ(´ڡ`ლ)
     
     有時間再來談談實作,或許先從怎麼 initial data 開始是不錯的選擇?

  • 自己寫全景處理程式 之 在 python 下 把 opencv 裝起來

    前情提要:

    中興煙火王子開的影像處理課,要我們自己手寫全景拼接三張圖片
    苦於實驗室配發的電腦開 matlab 開不起來,只好用 opencv 做

    python 下裝  opencv 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下 pip 或 conda 指令;第二種是去載.whl

    不過我用這台下 pip 裝不起來,本人認為 conda 邪教,所以在這邊我們要去載.whl

    什麼是 .whl 檔?

    就是一個給 python 吃的壓縮包,有點 .gz 的感覺

    通常只要下 pip install XXX.whl 就能裝起來了
    (但是 pytorch、PCL 例外)

    網址:https://pypi.org/project/opencv-python/#files

    裝完了 你好棒棒噢

    好棒棒個屁_(:3 」∠ )_

    因為全景處理要用 SIFT 或是 SURF 演算法

    所以我們要裝另外一個 DLC

    opencv-contrib-python
    如果不裝,call SURF 與 SIFT fun.的時候就會出現:
    cv2.cv2' has no attribute 'xfeatures2d'
    所以請下 
    
    pip install opencv-contrib-python
    
    
    好 恭喜你完成了全景的第一步 σ`∀´)σ
  • 【論文導讀】Deep Closest Point: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for Point Cloud Registration(理論篇)

    這是一篇今年五月八號才發的文章,
    發表在計算機視覺最猛的 CVPR 期刊,文章來自大神集散地 MIT

    內容大抵是在講 Deep Closest Point(DCP),
    也就是修正迭代最近點(ICP)的點雲對齊算法。

    Abstract 說了:這篇文章是要利用 DCP 解決 ICP 的 Local optimal 問題

    什麼是 Local optimal 呢?

    利用爬山演算法(Hill-Climbing Algorithm)來解釋:

    借用別人的圖

    來自 www.itread01.com/content/1544182326.html

    就是當搜索點從 C 開始搜尋最高點時,A點會被認為最佳解。
    但 A點 並不一定是全域最佳解(Global optimal

    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 DCP 可以解決 Local optimal 問題

    首先看到 DCP 的結構圖

    X 與 Y 是同一張點雲圖,但 Y 被做過 「旋轉」 及 「平移」
    X = {x1, . . . , xi
    , . . . , xN } ⊂ R3 
    Y = {y1
    , . . . , yj
    , . . . , yM} ⊂ R3 
    這兩行分別表示 X 與 Y 點雲 的 "點集合"
    作者用了兩個網路來擷取特徵值並比較
    一個是她自己幹的 DGCNN(PointNet改良版)、一個則是 PointNet
    簡單的來說,為什麼 DGCNN 會能夠解決 Local optimal 的問題,要從 DGCNN 的結構來看。
    (欲看一個立委如何做立委,丟係愛看伊怎樣做立委。)
    (DGCNN(上圖)、PointNet(下圖))
    我們可以觀察到 DGCNN 與 PointNet 的架構 只差在 DGCNN 把 PointNet 的 MLP 單元置換掉成 
    什麼是 EdgeConv?
    EdgeConv 就是 取一點 對鄰近的"K"個點做 Convolution ,這樣就能得到那個區域的特徵。
    (KNN)
    得到 Local 特徵的情況下
    我們拉回 DGCNN 的 DG(Dynamic Graph)
    為什麼 DGCNN 能夠解決 Local optimal 是因為每次計算下一層特徵的時候都會重新計算,
    像這樣:
    由右至左是計算次數的多寡,能看見經過多次計算後,
    局部特徵的關係會越來越像圖形中其他同樣特徵,物理距離卻比較遠的部分。
    所以我們得到局部特徵 
    FX={x1L,x2L,, 

    把這兩組特徵塞進 Transformer 裡面


    NLP 的部份請參考我寫的這篇文章
    下一篇即將進入實作




  • 【開箱】自己動手做一把光劍吧!

      大家知道,我平常就會做一些怪怪的事情。

      這次也不例外,我跑到臺中市南區的臥雲工作室打了一把光劍。

    (圖為樓主本人,進實驗室前攝。)

      

      關於光劍的概念,就是一串 LED 捅在 PVC管與泡棉(為了平均亮度)裡面。

      這把光劍是真的可以擊打!不會壞!

      LED 的部分是採用 18650 供電,所以應該是 3.7V出來。

      LED 總共有 70 顆 採 7 組並聯,也就是每 10 顆為一組。

      曾經我也想過有沒有辦法在家自幹這把光劍
      畢竟這把光劍他收我 3000 大洋,
      普通的技術宅應該搞定 LED 跟 PVC 管是沒什麼問題。

      問題在鐵製的手柄與那顆音效晶片,
      因為鐵製手柄需要 CNC 加工製作
      至於音效晶片好像是店家自幹的,外面沒得買。
      要自幹音效晶片,技術難度又更高了。

      所以該給別人賺的還是給別人賺吧XD
      老闆是一個稍微會嘴砲的宅宅,請不要吝嗇跟他聊天。

      回家再補個打擊影片,實驗室低能兒太多 沒事來敲文章

      

  • 新竹安駕中心 – 大型重機考照分享

        新竹安全駕駛教育中心,據說是北部最好的重機駕訓班。(南部是公路總局南訓的樣子?)

        考完研究所,突然有種衝動就去了!
     
        新竹安駕與其他駕訓班的差別是:第一天就讓你下場碰車!
        其他駕訓班據傳朋友說是先上完理論課,然後放生你自己練車。有點像汽車駕訓班那樣

        我上的是"夜間班",也就是用一個禮拜的晚上密集地把課程上完,隔週考試。本文中的內容以夜間班為主。

        因為考大重機都是要用打檔車考,所以第一天教練就會上一些理論讓不會打檔的同學瞭解檔位、進退檔的原理,嘴砲兼恐嚇摔車摔到什麼程度要賠錢😀😀(基本上不囂胚是賠不到啦,頂多拉桿歪掉、腳踏潰縮。)

         接著選出班長,班長負責點名、開 Line群 傳遞訊息、處理一些文書工作。

        我們這期用的車是俗稱的傻逼三百 、大野狼 (SB300) 為主,另外有 CB400、SB650 各兩台。

    接著就是兩個小時的練車時間,從半離合起步開始手把手教學。(會騎檔車的同學教)
    順帶一提,安駕很嚴格的一點是需要全身裝備(現場可以租護膝與龜甲)才能讓你牽車。

        安駕會教怎麼樣去扶倒掉的重車、倒車的處理、定圓、八字、S型、繞場還有一些機械原理。

        因為小弟有騎過兩年檔車,這篇不會提太多關於怎麼騎檔車。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定圓練習",教練的要求是"磨腳踏"。這件事情對我來說蠻震驚的!我原本認為安駕不會讓我們操到極限?事實證明教練們也是很愛玩車的(欸?)

        簡單說一下磨腳踏是什麼概念?
        磨腳踏就是把傾角吃完(磨到棒棒糖),傾角要吃完代表 -> 速度要夠快去對付圓的離心力,速度太慢可是會摔的。

        定圓的重點在於:眼睛要看圓心,教練表示這是日本人教的。
        (考照時千萬不要勉強看圓心,這點我後面再談。)


        看圓心這點在我日後騎行很有幫助,以前進出彎都是看地上標線或是靠經驗去感覺。
        看圓心就代表去看出彎口,大腦看到出彎口就會帶動整個身體去修正你的龍頭與速度。這是一種大腦與身體協調的反應,感覺上是肩膀一緊、重心往下移,就能很漂亮的出彎了。

       定圓影片:
     

        接著談一下考照,只要你加速換檔不要囂胚(拉到 60 up)、七秒天堂路多練幾次,考照對你來說是不難的。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安駕自己拍的影片:

     
        為什麼我說考照的時候,定圓不要看圓心呢?
        第一:看不到地面的管線你會緊張。
        第二:練習的速度與考照的速度有著天壤之別,練習大概是四、五十,考照大概是二十左右就很快了。

        考完照後,安駕會開一個同學會讓大家租車去跑(順便賺你租車錢)聯絡感情。
        我猜是 Line群 的緣故我們這班感情還可以,到現在假日還會約出來跑。

        另一個有趣的插曲是,因為新竹安駕很靠近新竹空軍基地,所以教練在訓練場講解到一半時常常有戰機經過,劃破夜空的呼嘯聲會讓教練與全班都靜默地等戰機飛過。
    我覺得這點其實還蠻浪漫的~

     
    附上本人照片一枚:

    紀念 新竹安駕657期 結訓:

  • 誰教你這樣配線的?雙切開關的正確接法

    因為發現開關好像壞了,買了新的雙切開關回來換
    所以剛才差點被喜憨兒配線一波帶走…

    租屋處的雙切開關接線長這樣:


    (請養成拆掉電路前先拍照的好習慣,不然你怎麼燒死的都不知道)







    照理來說我看到這張圖就應該要知道上個水電師傅在亂搞,
    不過我那個時候沒注意到,只想趕快換完收工。

    這是一個很經典的亂接法,
    圖中的火線接的是 3 號腳、地線接的是 2 號腳、迴路線接的是 0 號腳。

    翻過來長這樣子:

    媽媽咪呀~

    正確接法是:

    火線要接 0 號腳
    地線跟迴路去分 1、3 號腳

    簡單來說就是要把控制端做在火線,倘若把控制端做在迴路線有一定機率造成漏電
    也避免一些喜憨兒腳位都不看直接照線接,要是把火線接在 0 端、地線照圖上接在 0 端

    Hmmm…我是不推薦你現在接接看啦

    有空再來談一談怎麼簡單配線、業配一下電工法規
    希望大家換雙切開關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燒死

  • 第一次換滑鼠微動就上手

    第一次換滑鼠微動就上手

            身為一個食物系(X)實務系(O)宅男,我覺得寫一些實務上有用到的東西比講幹話、用概念教學別人更為重要。
    (其實是某些教學文章省略太多細節,導致文章跟實務脫節。)
            
            加上適逢滑鼠需要換微動,於是這篇文章就這樣誕生了
            首先,今天的主題是如何換滑鼠微動。
    來為我們示範的是 Gigabyte 無心插柳柳橙汁的產品: GM – M6800

            正面照:

            

            
            傳教士體位驗明正身:
             

            對於我這種手長 18cm(第一掌紋到手指末端) 寬 22cm(手張開左右極限長)的大手族來說,這顆滑鼠不失為一種合手又便宜的解決方案。

            不過這隻滑鼠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微動很爛
            所以我們進入主題開始換微動,這次行動所需要的零件為:
           
            1.精密十字、一字起子各一把
            2.吹風機
            3.烙鐵、吸錫線、錫線

            首先,先用吹風機軟化底下的鼠腳然後趁熱拆開來:
            

    (用吹風機可以避免鼠腳無法二次利用的問題)
    (題外話,別把拔下來的鼠腳放在衛生紙旁邊。文末會解釋)
            然後擰開那些螺絲,像吃螃蟹一樣慢慢的拔開殼:
            

    (很多人會在這邊把排線拔壞,這是其他文章沒有提到的。所以動作一定要慢)
            觀察一下內部構造:
            發現這滑鼠構造太雞掰,先鬆掉左邊側殼再將PCB取出並順便拆掉滾輪:
            驗明原廠給我們的微動料件:
    (拆到這邊一定要先拍照,等一下解釋為什麼。)
             原來是 Himake (G400中鍵用的廠牌),居然拿來裝在點擊次數最多的左鍵?
    不過鑒於這隻滑鼠我才用 290 NTD 在實體店面入手,也不要太要求了。
    我們只能像抓到丈夫通姦的妻子一樣選擇原諒他,才能把文章繼續寫下去。
            同場加映側鍵的微動:
    (YSA?哪家啊幹?不會是左岸垃圾吧?)
            吃完誠實豆沙包一樣嘴完側鍵微動以後,開始對左鍵微動做一個解焊的動作:
            

    (原廠焊腳,先對原焊腳加新錫比較好解焊,這也是很多文章沒提到的。)
    (加完新錫應該要長這樣,原廠焊腳對於新手來說非常難拆。)
    (我真的很懷疑某些文章是焊功深厚還是外行指導外行?)
            接著拿出吸錫線,按壓在焊頭上與焊腳一同加熱就能吸起上面的錫。
            通常需要吸兩三次是很正常的事情。
      
            把舊微動拆下來:
      
           
    (有時候需要蠻力)

       

            對髒髒的舊焊腳做清潔(一樣拿吸錫線加熱吸):

    (清潔前)
    (清潔後)
            做完清潔後新錫會比較好上焊腳,也避免了空焊的風險。
            很多文章一樣沒說這點,我覺得非常棒,這樣我又有了一個發文的理由。
            說了那麼多,來迎娶新老婆(X)新微動(O):

            家喻戶曉的好太太:日製 D2F-01F 俗稱灰點歐姆龍

    (便宜實惠,是我也討得起的老婆。)
    (翻到背面驗明正身,掏出大棒棒並說出:我會很溫柔    的經典名言。)
            接著安裝上新老婆,發現:欸?要怎麼裝?
            這也是為什麼我前面提到,拆到剩下PCB的時候一定要先拍照才能確定微動腳位正確。


            然後對著新焊腳上錫,應該要長這樣子不能碰到其他焊點或是排線:
            
            接著,身為一個實務系宅男 你應該裸 PCB 去測試 微動是否 work?
            才能繼續組裝回去,否則 就會很不方便。
            好啦,今天的文章內容差不多就是這些,後面組裝的問題,我想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這篇文章最主要補充的是網路上教學文一些沒說的細節、魔鬼藏在細節裡。
            蛤?什麼你說為什麼鼠腳不要放在衛生紙旁邊?

            我都差點忘了呢w 

            那是因為鼠腳本身有黏性,如果你放在一些黏上去會不得了的東西(e.g.衛生紙)
    當你結束所有步驟以後就會跟我一樣發現鼠腳廢掉了zzz

            我想可能是我今天說了太多實話,畢竟在臺灣 誠摯終招忌 …


            不過沒關係,用雙面膠對鼠腳做一個修復的動作就行了。
    謝謝大家的閱讀,預祝各位第一次換微動就上手!
  • 九淺一深的電腦零組件選購指南

    九淺一深的電腦選購指南

       

              序(廢話): 

    在2018年的今日,全球市場儼然已經進入賈伯斯口中的後PC時代。 

    人們已經很少選購所謂的"PC"(個人電腦),不過鑒於我對個人電腦的熱情、時代的緬懷、還有想寫廢文的慾望所以造就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如何九淺一深的選購電腦零組件、看懂各種茫茫然的規格,以不致 於被所謂的光華商場、建國二路洗單。

               正文開始:







                既然標題是九淺一深,那麼就應該從最沒有技術性的機殼挑選講起!


                機殼篇:  


                 如上文所述,機殼可謂最不需要挑選技術的零件。

                 不過平凡中也有偉大,就讓我們來講講挑選機殼所需要注意的事項:

    1.主機板大小決定你的機殼大小


        主機板規格大致分為三種:ATX、M-ATX、ITX(奇妙的STX基本不獨立販售,先不提。)

         大小分別為:ATX > M-ATX > ITX

         這邊要了解到的是大的機殼能向下支援 (e.g. 能裝ATX的機殼也能裝ITX,反推則不行。)

    2.獨立顯卡長短決定你的機殼大小


        如果有要裝獨立顯卡打遊戲的人,一定要考慮這一點!
        通常 ATX 的機殼沒有這個問題,問題通常發生在拿 ITX 的機殼上

        舉例來說 一張 GTX 1070 的廠卡 長度通常是 28、29,這時你選個長度 30 的機殼是絕對夠用的。但是 ITX 因為主機板相對小,所以可能會約略縮減機殼長度,請務必注意。

    3.其他


        其他還需要注意的是有沒有提供 SSD 放置槽、最多支援幾顆HDD?有沒有5.25吋槽(光碟機)?插槽有沒有提供快拆?是上置式電源還是下置式?有沒有支援前置 USB3.0?

        超頻的話還須要注意散熱性能、前吸後排有的沒的,不過本文定位在入門級推廣文,這些東西就先不談。

            王政篇(X)CPU篇(O):


    咦?CPU不是很重要嗎?你怎麼放在這邊講?你是不是菜雞?

    不是,真的不是!就選購電腦零件來講的話,CPU部分反而是最無窒礙的。

    勉強能提一下的,就是HT技術。(e.g. 8C16T、6C12T、4C8T、2C4T)

    所謂的 HT(Hyper-Threading),拿珍珠奶茶問題簡單比喻:


    你的嘴巴一次能塞下假如說八顆珍珠好了,你用一根吸管吸要花兩秒;
                                                                                但用兩根吸管吸只要一秒;
    但是你還是要花時間咀嚼完那八顆珍珠,才能再吸下一批珍珠。

    去用模擬線程去最佳化任務等待的時間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子,原理請容許我引用台大批踢踢實業坊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27795227.A.1B3.html

    這篇解釋我認為可以




    實務面上 HT 的確 可以對某些利用CPU轉檔的演算法有所助益,近年來電玩也逐漸支援多核心(連天殺的WOW都在今年七月正式支援多核心 lol


    剩下唯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主機板支不支援你的CPU腳位,然後砸錢!

    當今的市場就是兩家在挑,不是 Intel、就是 AMD(跟臺灣的政治一樣不是的就是的,不過我的文章不能存在垃圾,我們就先不提。)

    尤其兩家的消費型CPU又是屬於那種一脈單傳的技能樹,有錢買 i7、沒錢挖土機

        大家只要去Google一下"CPU天梯圖"就可以得知最新的消息,鑒於我的文章不放過時的消息,所以在這裡就不放圖片讓大家自己去搜尋。

    如果懶得搜尋也可以點這裡


            主機板篇:


            這個講起來就有幾個意思,主機板上其實也有個晶片,就是主機板名稱前綴那些:
            B75、H77、Z77等等等…

            筆者在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 i皇第八代 1151 腳位大一統天下的時候了。
            這時期的晶片組差異不大,不過為了讓讀者知道晶片組的差異,我們拿老一點的產品來說嘴。

    晶片組會影響到的大部分是 I/O(前置USB3.0、2.0)、記憶體頻率、原生的 USB規格、SATA 6Gb/s 的 slot數、M.2 SATA、PCI-E 通道數。

    像筆者現役中的 H97主機板,相較於低一階的 B85 就多了 Raid、CF、M.2插槽及SATA Express。

    還有如果出頭比較多的讀者,有考慮超頻的話,無論如何還是買張Z晶片組比較好。
    雖然 H晶片組有機會由廠商自家解禁超頻功能,不過鑒於多相供電之類的硬體箝制等高深議題,我還是建議中規中矩的買張 Z板 來玩。

    詳細一樣引用批踢踢實業坊的文章供讀者參酌:
    https://www.ptt.cc/bbs/Nethood/M.1385230782.A.FE4.html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主機板大小請搭配機殼購買。

    都市傳說中 M板 會偷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拿華碩的 TUF H310-PLUS GAMINGTUF H310M-PLUS GAMING 來捉對廝殺
    前者在原價屋賣 2790 後者為前者的 ATX-M板 便宜 100元 賣 2690 ,可謂相差無幾:

    後者拔掉了 3xPCI、COM port,補了一組 PS/2及把 D-SUB 換成了  DVI。

    嗯…雖然都是替換一些用不到的東西,但是的確不能說廠商偷料呢 顆顆顆

    可惡,這樣我就不能做節目效果了呢!
    沒關係,筆者還是私心推 ATX 的正規板,板大便是美!

             記憶體篇:

    (1)我需要多少頻率的記憶體?

               同一代的記憶體通常會分三種頻率 低 中 高
               像是 DDR4 低 中 高 頻率 就是 2133 2400 2666 MHz
       
               除非你要超頻(高頻率記憶體可以拉外頻)
               不然一律推薦買標準規格記憶體(2400MHz)快換也方便
     

    (2)什麼是終身保固?

             
    終身保固的意思是保固到產品生命線終止

    (3)選購須知


              避開某些雷牌,某些是哪些我就不好說了…
              筆者推薦金士頓(Kingston)有完善的快換機制及提供快換列表:
               https://www.kingston.com/tw/support/taiwan-service-centers
              買上列有得快換的產品就不會面臨好幾天沒電腦可以用的窘境
              (低電壓記憶體及超頻記憶體通常都要 RMA)

              不要買帶有 ECC (Error Correction Code)字樣的記憶體,
              那通常只有伺服器主機板支援。


             電源篇(我需要能插的OO!):


            終於進入到本篇的高潮,也就是整台電腦的"心臟電源!

            說到電源,我聽過有人管叫 PSU( power supply unit )、有人叫 Power,
            兩個都是在說相同東西,也就是電腦的電源供應器。

    1.牌位的迷思:


            

            想必自己組裝過電腦的讀者一定陷入過這種迷思:
       
            哎呀!買金牌電源打LOL難道就會金牌?


    所謂的金牌、銀牌、銅牌、鐵牌、木牌、神主牌的意思,
    簡而言之就是:轉換效率



    就算你買最差勁的白牌,依然有瓦數滿載時 80%的效能轉換。

    2.足瓦?怎麼樣才能叫足瓦?


    近幾年在各大論壇看到很多非常微妙的算法,像是 零件總功率*1.5 = 足瓦、零件總功率/0.8=足瓦(因為轉換率為80%)。

    當然有錢買大瓦數並沒有什麼錯,但是實際上述算法並不精確。

    首先先更正一下什麼 除以 0.8 的邪教算法,廠商標多少瓦就是額定能輸出多少瓦。

    那個轉換效率是這樣算的:

    假設電源供應器標示為 500W 那麼這顆電源供應器無庸置疑地能輸出 500W


    但是耗電量為 500 / 0.8 = 625 W



    但是如果電源在高負載下會老得比較快,所以還是建議抓高一點的瓦數讓負載不要那麼高。

    我個人建議是 電腦的總瓦數 + 100W 已經足以應付各種負載需求了

    3.名詞解釋暨如何挑選電源供應器?


    (1) DC-DC


          第一個問題非常優秀,所謂的 DC-DC 就是把 電源供應器裡面的 12V 降壓後轉給 3.3V、5V 使用,這樣一來便能解決高負載時電壓不穩定的問題。

           詳細請參考這篇左岸的文章,寫得十分優秀:
           http://tieba.baidu.com/p/2822940125?see_lz=1

    (2)單 / 雙 / N路 12V


          12V是給CPU還有顯卡使用的,簡單來說當你有第一條 12V 就給 CPU(12V1)。
    後來越想越不對勁,顯卡很吃電啊?那你就要拉第二條 12V 給顯卡(12V2)。

          這邊我們簡單討論一下 12V 給顯卡吃電會不會不夠?

          答案是不一定,你要看 12V2 額定功率輸出是多少?通常會標示在 Power 外殼上

          如果今天 顯卡吃電 200W , 12V2 額定輸出 18A 那麼根據 P=IV 12*18 = 216
          這樣使用理論上是沒什麼問題的

          延伸閱讀: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8&t=4381470


          對了,如果在mobile01看到 eanck 的文章,看看就好。

          原因: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18323074.A.8C8.html

    (3)選到爛電源會如何 


         身為一個資深工具人,我勢必得幫讀者視覺化一下選到一顆爛的電源會發生什麼事情?
    或許十天半月電源不會爆,但是我們還是能看看電源怎麼工作的?

    推薦一下香港大佬-翼王的影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2816327/


    如影片中所示,一個糟糕的電源在高負載的情況下,電壓值就會不穩定。

    就像人如果長期熬夜就會……

    (4)如何選購電源?

         這個很簡單,第一個選原本就在做電源的大廠(e.g. 台達電、閉嘴牌、seasonic…等)

         不過這還不是很穩,接著我們 Google 一下想選購的產品型號。
         以筆者服役中的 seasonic G-650 來做舉例:

       

        看到了吧?馬有失蹄,大廠也有出包的時候。
    那麼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邊,因為儲存式媒介是一個大坑,改天我想到了再補 顆顆

    以上就是九淺一深的電腦選購指南,謝謝各位指教!

  • Windows 10 功能更新,版本 1709 – 錯誤 0x80248007 (window 10 update assistant 錯誤)

    Windows 10 功能更新,版本 1709 – 錯誤 0x80248007

        這個月 window 10 update assistant  一直卡  error code : 0x80248007
        我還想說是發生什麼事情咧?
        結果是 UAC(User Account Control的問題,權限沒開。
        都系統的東西還卡 UAC 都2018年了欸 M$
        解決方法:
        對這葛傢伙以系統管理員權限開啟
        

         window 10 update assistant 就會自動更新了!